返回 大明:当了三年圣孙,称帝六十载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942章 万历十七年的大明[1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小说屋]https://m.xspu.org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而此时的大明,竟然也成为了治世……开拓,稳定,且充满无限可能的治世。
    nbsp大案从未兴起,朝局稳定,政治清明,兵锋强盛……
    nbsp明明在二十五年前,大明还是另外一副样子。
    nbsp此时大明帝国疆域,东跨鲸波琉球,西抚乌斯藏、哈密之藩,南置交趾布政司统摄南洋诸岛,北掌漠南水草,冰封之地,幅员之辽阔,堪比汉唐,实为亘古未有之巨邦……
    nbsp天子御极十六载,虽潜居深宫,然国势之隆,如日中天,煌煌盛世气象,充盈宇内,令万国来朝者目眩神迷。
    nbsp太仓银库,帝国心脏。
    nbsp推开那包铁楠木巨门,寒气森然中,映入眼帘的是真正的银山银海!
    nbsp官铸“万历通宝”银锭五十两、十两制堆积如山,在特设的鲸油长明灯照耀下,反射出令人心悸的、炫目白光!
    nbsp八百万两。
    nbsp这仅仅是常备流动之数,尚未计入内承运库及各地分库之储。
    nbsp支撑这骇人财富的根基,正是洞开的海门,以及张居正新政的推行。
    nbsp广州、泉州、月港、宁波、松江五大市舶司,千帆竞发,万商云集。海事司岁入关税、船引、抽分等项,竟高达三百五十万两白银之巨……
    nbsp此乃国朝前所未有之财源。
    nbsp更有“皇商”体系,专司与南洋诸藩大宗贸易,岁入亦不下一百二十万两,充盈内帑。
    nbsp内外相济,太仓之银,真可谓“取之不尽,用之不竭”……
    nbsp粮储之丰,更令人咋舌。
    nbsp通州仓城,仓廪连绵数里,新收之江南白粳、湖广稻米、山东粟麦,堆积如一千五百万石之巨……仓吏需乘梯方能至顶。天下漕运,海运粮粟,贯穿南北,昼夜不息……民间亦有“三年耕而余一年之食”的丰裕景象……
    nbsp九边雄镇,铁壁铜墙。
    nbsp自辽东经略使府至哈密总兵府,万里边墙,烽燧相望,精兵云集,朝廷常备之野战精锐,汰弱留强,实额披甲战兵,竟达百万之众,此非虚数,乃实打实的粮饷、器械供养之师。
    nbsp军器局、火药局规模空前,昼夜不息,所产军械堆积如山,足够同时支撑数场大战。
    nbsp沿海水师,战船六百余艘,辅以“沙船”、“鸟船”数千……
    nbsp更令人称道者,自万历十二年开始,九边百万将士之粮饷,按月足额发放,从无拖欠克扣,此乃军心稳固、战力彪炳之根本,军士身着厚实新棉甲,手持精钢刀矛,食饱穿暖,士气高昂,实为虎狼之师!
    nbsp户部黄册虽仍多隐匿,然官方在册人丁已轻松突破万万数。
    nbsp有司估算,若计妇孺隐户,海内总口数,当在一亿七千万上下!
    nbsp中原、江南自不必说,便是湖广、四川、云贵、辽东新垦之地,亦是人烟稠密,村落相望。
    nbsp阡陌之间,精耕细作,稻麦飘香,山林河泽,物产丰饶,采撷不竭。
    nbsp大明的根基,从未如此厚实过……
    nbsp而生民之乐,亦是有所体现,江南棉纺大兴,松江“标布”行销天下,价格低廉。
    nbsp寻常农家,亦多身着细密厚实的棉布袄裤,冬可御寒,夏亦透气,nbsp色彩亦非单调,靛蓝、茜红等染料普及,妇人少女,衣衫间常见悦目之色。富户、士绅、商贾,则绫罗绸缎视为常服,苏杭织造之锦缎、粤绣之华美,争奇斗艳。
    nbsp京城“时样”衣帽,风行四方……
    nbsp市井繁华,远超往昔。
    nbsp酒楼饭庄,南北大菜纷呈,

第942章 万历十七年的大明[1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